倒计时100天临近,十五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25日在北京召开十五运倒计时100天新闻发布会。
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新闻发布会现场。 《南方》杂志 影子 拍摄
在粤港澳大湾区,赛场内外已然热潮涌动。佛山南海十五运群众比赛龙舟项目现场,龙舟说唱、醒狮巡游与体育闯关轮番上演;珠海拱北口岸,粤港澳跨境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启动,骑手畅享“无感通关”直抵澳门氹仔;汕头澄海体育中心,五人制篮球赛热火朝天,潮汕英歌少年为女篮加油;肇庆鼎湖山森林公园,定向越野激战正酣,百余支队伍穿越山林……
十五运会五人篮球女子组比赛在汕头举行。 受访者供图
十五运会群众赛事龙舟比赛现场,比赛队伍向终点冲刺。 《南方》杂志 影子 拍摄
百年圆梦,湾区同心。十五运会不仅是中国体育史上首次由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的最高规格综合性运动会,更是在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崭新名片,这将是让全球认识大湾区的好时刻。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大湾区各地正用各自的创新,塑造更加崭新的城市魅力。
制度协同:打破壁垒,跑出融合“加速度”
2024年11月的粤港澳跨境公路自行车测试赛上,参赛选手从珠海拱北口岸一路骑行至澳门氹仔,途中“无感智慧通关”,成为湾区制度协同的新样板。
这一机制还成功延伸至“深港马拉松”测试赛,赛事当日,香港运动员通过前置查验、专用通道等举措,保障了跨境赛事顺利推进。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这也是粤港澳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的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这不仅是一项体育盛事的突破性创新,更是一次制度协同与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检验。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的统筹指导下,粤港澳三地协力共绘了一幅破解融合、共建共享的“湾区体育图景”,为新时代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确保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顺利进行,粤港澳三地组建了“赛事联合保障组”,搭建起常态化的协调沟通机制,涵盖海关、边检、交通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是一场跨地区的资源统筹,更是一场多制度共存格局下的“协同演练”。从竞赛日程安排到全方位无障碍服务、从竞赛场馆建设到竞赛项目设计等,三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协作效率与机制互信,这种协作实践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找到最大公约数”的这一真谛。
制度创新的背后是历时数月的机制打磨,这些制度创新不仅服务于体育赛事本身,还为湾区内常态化的跨域政务协作打开了全新通道,也打破了城市间行政壁垒。
《南方》杂志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赛事规模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其中包括来自全国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4000名记者参与赛事,设有比赛项目十五运会57大项、残特奥会46大项。在如此复杂赛程组织和运行保障中,城市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动员机制同步提升,形成一次全方位的治理提速。
城市因赛事而生动,湾区因协同而跃升。借本届全运会与残特奥会的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下,继续向高水平融合,一体化发展迈进。
全民参与:赛场融入街巷,体育点燃生活
作为“足球之乡”的梅州承办本届群众比赛足球项目,共吸引了来自19个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6支代表队参加,赛场上激烈对决,赛场外城市活力被点燃;
在佛山南海,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体项目龙舟比赛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每场举办特色的展演和非遗文化的展示,如龙舟队伍巡游、披红点睛仪式、龙舟说唱、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等活动……
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深入市井街巷,将体育融入大湾区城市生活。
广东多地机场、公交站等场所张贴了宣传海报,营造了浓郁的全运氛围。 《南方》杂志 影子 拍摄
在全民共享、人人参与的理念推动下,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全面铺开、深入街巷,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动能。各项赛事的有序进行,将体育与民俗交融、文化与治理互促,共同激活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肌理与精神底色。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群众体育部副部长吴小芳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展示群众体育工作成果的重要平台。十五运群众赛事活动将充分发挥多元价值功能,结合“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要求,把赛事活动办到景区、街区和商圈,办在群众身边,让“全运热”带动“文旅热”“经济热”。
记者了解到,十五运会群众赛事的梅州足球吸引三批435名1535人次志愿者参与,吸引梅州市内外的群众赶去观看比赛,开启群众足球运动、全民健身等更广阔未来的崭新起点。龙舟比赛则通过“龙超”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吸引企业赞助超1000万元,吸引游客量超25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6%,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45%……佛山这座城以龙舟文化带动其经济发展活力。
梅州与佛山的实践表明,当赛事与城市文化、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时,体育便能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激活城市基因的“社会黏合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探索“体育+文旅”“体育+治理”的新型发展模式,以此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大型赛事活动不仅是竞技的舞台,还能为城市治理提供新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性地将全运会赛事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赛事IP+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
广州海珠区海幢街道的“冰盾禁毒防线”实践,生动诠释了体育精神如何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该街道巧借冰壶运动的“精准控制、团队协作”的核心,构建独具特色的禁毒工作体系:将辖内科学划分为“学校防护区”“商圈预警区”“社区康复区”三大责任网格,组建专业巡查队伍,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这种创新模式效果显著,去年成功实现吸毒人员零复吸,切实筑牢了基层安全防线。
城市焕新:文化IP与智慧场馆共生共长
作为广州体育馆的铁粉,50余岁的赵伯发现这座建成二十余年的老场馆在悄然发生变化。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十五运会的改造,“无障碍贯通”作为核心命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从停车场到场馆内外全面铺设盲道系统,设置平缓坡道、无障碍侧位与淋浴间,打造专属观赛席位与信息查询屏,真正实现从出行到观赛的全链条便利化、尊重化,体现赛事空间向全民友好空间的转变。
此外,还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场馆改造的始终,让该场馆在智慧、人文、绿色、无障碍的维度上焕发新生。除了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馆也将打造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十五运会场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改造中的天河体育中心。 《南方》杂志 影子 拍摄
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体育场之一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这次改造延续了其传统外观,并在原地建设广东体育博物馆,让大家能感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魅力。此次运动会不再以“造新”为荣,而以“修旧如旧”与“智改数转”为核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承办比赛的场馆中90%以上为现有场馆改造,这是近几届以来新建场馆最少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传统建筑赋能现代科技,实现“修旧”与“智能”并存。
粤港澳大湾区借助十五运会之契机,不仅完成了体育场馆的硬件升级,更通过文化IP塑造与智慧化改造,推动城市形象迭代与软实力沉淀。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城市不再只是赛事的“背景板”,而成为赛事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共生空间。粤港澳三地通过这次赛事,重新塑造了体育场馆的城市功能,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智慧场馆”不仅体现在场馆本身的高效运营,更关乎其赛后功能的可持续利用。本届赛事多地场馆融合智慧系统与绿色改造技术,在节能、低碳、数字化管理方面探索出可复制路径。
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改造成零碳体育场馆,在碳排放控制欲能源系统管理方面迈出先行一步,成为绿色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新样板。此次活动所用的赛事场馆不仅服务于赛事之时,更在赛后转为社区共享空间,实现城市资源的复用与常态化运营。
“智慧场馆”的建设,不只是科技的堆砌,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一次进化。它打破了传统“体育空间”的单一功能边界,使场馆成为连接科技、人文、生态与市民生活的复合载体。各场馆和城市空间得益于广东科技助残领域的卓越实践,对城市居民细致入微的关怀,为城市文化增添温情。
在7月17日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公司向媒体展示了多款科技助残产品,让“智慧”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电动轮椅爬楼梯一体机、智能导盲犬、导盲兔AI视觉智能伴侣、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辅具等,为残障人群和行动不便者提供了贴身辅助。正如广东省残联副理事长陈海龙所说,科技助残是本届残特奥会最大的亮点。我们要把残特奥会当作展示我省科技助残能力和水平的舞台,在办赛、参赛、观赛各环节,想方设法设置应用场景。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影子
【实习生】唐智寅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陈地杰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顺阳网-顺阳网官网-配资网导航-本地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