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年年有,今年的怪事尤为怪异。最令人咋舌的,莫过于美国终于将中国“捧上了神坛”,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得追溯到苏联1974年的一个决定——关于举办奥运会的争夺。
那一年,全球仅有两个城市争夺奥运举办权。美国洛杉矶与苏联莫斯科,这对宿敌展开了殊死较量。最终,莫斯科凭借39票的微弱优势险胜,仿佛是天命所归,苏联的整个国家机器立刻轰鸣起来。接下来的日子里,莫斯科成为了一个超级建筑工地,建设、扩建、修缮如火如荼。苏联的体育设施不断翻新扩充,体育场馆从五十多个飙升至接近七十个,甚至泳池的数量也在短短时间内翻倍,体育馆的数量更是从几十增至上千。
这场“基建狂潮”背后是苏联拿出的一笔天文数字——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94亿。这一数字令路透社惊呼:“奥运史上最烧钱的记录!”不为他人,只为打造这场属于“大国”的盛大仪式感。苏联将会期定在1979年7月19日至8月3日,巧妙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时间重合——那一届是苏联首次亮相奥运舞台。圣火传递也同样讲究,五千公里的路程并没有依靠现代交通工具,而是由苏联的劳模和运动员徒步完成。最后,当篮球名将别洛夫点燃圣火时,观众席上却只有稀疏的掌声。这份冷场,似乎注定了这场盛典的结局。
展开剩余74%时光流转,岁月如梭,1979年圣诞节前夕,苏联的坦克开进了阿富汗。那时的莫斯科奥运会,表面上讲求的是和平,而战火却在遥远的阿富汗悄然燃起。这一事件,如一声惊雷,轰然砸碎了所谓的奥运“和平”理念。随之而来的,便是席卷全球的抵制浪潮。中国的奥委会迅速发声:“绝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美国也迅速调转枪口,拉拢西方阵营,数十个国家纷纷宣告退出。国际奥委会的成员147个国家中,最终能到场的只有80个,报名的运动员也从原定的庞大队伍锐减至5217人。看台上空荡荡的,场馆中每一声回响,都像是对这场盛会的冷嘲热讽。
开幕式更成了外交的“修罗场”。按照惯例,奥运会旗的交接仪式上,加拿大政府拒绝派出市长出席,甚至派出一个低级别的官员来交接。镜头对此也毫不关心,连特写都没有。而颁奖礼上,奏国歌的环节更让人啼笑皆非,竟然省下了现场演奏,换成了冷冰冰的电子合成音。此时的观众席,寂静无声,甚至连运动员的入场时,都未曾传来热烈的掌声。
尽管如此,比赛的成绩依旧华丽,苏联代表队凭借主场优势拿下了80块金牌,东德紧随其后,获得了47枚金牌。然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暴露了一个尴尬的事实: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包揽了奖牌榜前四名。英国《卫报》的记者对此讽刺道:“比赛现场,宛如华约国家的内部演习。”更为讽刺的是,商业合作也遭遇了惨败,上百家赞助商纷纷撤离,连可口可乐的自动售货机都被搬空。而美国NBC交付了8500万美元的转播费,却只播出了苏联代表团的画面。如此安排,简直是自取其辱。
然而,这些钱花得再多,豪华的场馆和设施却没能弥补那无法填补的空缺。体操馆里,东德选手科马内奇完成完美动作时,观众席上空无一人,只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篮球决赛在奥恰科夫体育馆举行,座无虚席的理想成为空话,七成的看台空荡荡的。虽然奥运村的酒店奢华无比,但入住的运动员人数远远不及服务员的数量。而食堂里,黑鱼子酱的浪费令人咋舌,厨师看到一篮篮被倒掉的食物,心中更是感叹。
这场盛会,最后不仅留下了烂摊子,还为下届洛杉矶奥运会埋下了更多的麻烦。莫斯科奥运会的餐厅里,美国选手霍华德低头叹气:“我们等了十年,结果只能在更衣室里看电视。”这场场面,看似奢华,实则空洞,苏联组委会最后赔了三亿美元,而那座新建的列宁中央体育场,直到1999年欧冠决赛才有了座无虚席的一天。
这种令人心酸的对比,也许正是历史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最好评判。在外面,阿富汗的孤儿依旧在炮火中挣扎,喂食干硬的面包。而莫斯科的运动员们,却在丰盛的食物中迷失自我。那一刻,世界的讽刺化为两幅并列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一幅是干面包,另一幅是涂黄油的面包。
“我举火炬的手在抖,是紧张还是害羞?”晚年的别洛夫如此回忆。那些闪耀的奖牌,几年后也变得失去了光泽。东德的兴奋剂丑闻被揭露,才让人们真正看清当时记录背后的真相。
正如鲁迅所说:“世事如棋,乾坤莫测。”历史常常让我们看到虚伪的盛大舞台背后的荒芜与无奈。莫斯科奥运会,或许正是那场虚妄的盛典,早早地为未来的荒凉埋下了伏笔。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反思过去,仍然能让我们在光明的未来中前行。愿世界越来越少有冷场,越来越多有热血与激情,所有的汗水与奋斗终将成就真正的辉煌!
发布于:山西省顺阳网-顺阳网官网-配资网导航-本地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